發牌機構易主 保險業踏入新時代
保監:推動港成區域保險中心

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的成立被形容為保險業監管新時代的來臨,但保監局行政總監梁志仁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該局的職能不只是規管保險業界、確保業界守法循規,更包括與業界緊密合作,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保險業發展成熟,惟業界多年來一直由3個自律規管機構負責行業的監管工作。直至保監局於2015年底成立,並於去年逐步接替保險業監理處(保監處)和相關機構的規管工作,包括實施法定規管及發牌制度,情況才出現變化。

冀新制度助吸納人才

本港現有超過10萬名保險中介人,當中包括保險代理(Agent)和經紀(Broker)。保監局預計將於明年中引入新發牌制度後,接手直接規管中介人。梁志仁透露,該局正與業界討論設立一套既能切合中介人實際需要,又能有效提升其專業水平的操守守則及相關指引,並會於今年下半年分階段進行公眾諮詢。

對於有業界人士關心新發牌制度或會令學歷較低的保險中介人「飯碗」不保,梁志仁認為,鑑於保險產品日趨複雜,保險中介人必須提高專業水平,以確保他們能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意見。「我們會盡力減低新要求對現時10萬名現職中介人的影響,讓他們在新制度下繼續提供保險中介服務。」

梁志仁解釋,該局在制定新的資格要求時已考慮現職中介人累積的經驗、對業界的貢獻,以及他們向現有客戶持續提供服務的重要性。他相信,透過新發牌制度,除可提升保險中介人的專業水平外,亦有助吸引更多年輕及專業人士投身保險業。

保險科技提升滲透率

據了解,保監局自去年6月接手保監處的工作後,除着力籌備引入保險中介人的新發牌制度外,亦積極研究保險科技可能帶來的機遇。去年9月,該局推出「保險科技沙盒」(Insurtech Sandbox)和快速通道(Fast Track)兩項先導計劃,前者容許保險公司在毋須完全符合監管規定下,以先導形式試行保險科技項目,收集實際市場數據和使用者體驗資訊;後者則為持有和使用全數碼分銷渠道的新保險公司提供專隊,加快處理其擬在香港或從香港經營保險業務的申請。

梁志仁形容,發展保險科技可為保險公司、投保人和整體保險業帶來好處。例如保險公司可利用保險科技節省成本,提供更佳的核保、理賠及風險管理流程,以及改善企業形象,而投保人則可獲得更佳的投保體驗和享受更低保費。「保險科技還有助提高保險滲透率,鼓勵行業競爭,促進保險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借一帶一路作跳板

談及業界在提升專業與發展保險科技以外的其他「出路」時,梁志仁透露,保監局的長遠策略目標乃推動香港成為內地和「一帶一路」國家的風險管理中心和區域保險中心,協助本地、內地和海外保險集團拓展區內及全球業務。「再保險和專屬自保保險將是我們重點發展的業務。」因此,該局未來會繼續加強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內城市的合作,並會與中國銀保監緊密溝通,研究如何善用各自保險業的優勢和特色,支持內地保險市場發展。

有報道指,保監局曾與內地中銀保監、外管局及國諮委等多個機構談論到讓本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內設立服務中心的可行性,而內地監管部門對有關提議的看法正面,認為兩地監管可在國策容許的框架深入研究。

監管、業界合作 無分主從

新監管機構─保監局的成立,難免令業界從業員的心情忐忑,擔心行業的監管將變得更嚴厲。惟保監局主席鄭慕智在接受香港人壽保險從業員協會《源富》訪問時形容,保監局與業界並非「管與被管」的關係,而是互相合作的夥伴。他更指出,該局在監管以外還着重教育與晉升階梯,期望業界從業員都能自律自愛,讓該局有更多資源處理其他工作,如推廣市場、提升形象、吸引優質青年入行等,令行業邁向優質服務的發展方向。


業界意見:宜設緩衝期助從業員適應

就保監局接手規管與監管,保險界立法會議員陳健波表示業界普遍持正面的看法,他相信此舉將加強業界的專業性,改善大眾對業界的固有認識,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共同推動保險業持續發展。惟他期望當局落實監管時,須給予充足的指引及緩衝期,助業界適應及過渡。

學歷非關鍵 用經驗人脈取勝

外界一直以為保險業只有負責前綫銷售的保險代理一職,「其實保險業包含不同知識領域的專門行業,除了前綫銷售外,還有中台及後勤的崗位如保險經紀、核保、理賠、精算、審計等專業崗位。」每個崗位需要的專業知識都各有不同,適合修讀相關商業科目的畢業生投身發展。

普羅大眾不但對保險業崗位認識不深,甚至對保險代理抱持負面印象,陳健波解釋:「以往保險代理的基本學歷只要求中五畢業,變相讓市民覺得他們並不專業。實情是作為前綫銷售人員,學歷並非最重要,反而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更有助他們提供專業的銷售服務。」此外,很多保險代理也是「半途出家」,他們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及人脈網絡,如學歷要求過高,反而限制了這些人才加入,窒礙業界發展。

加強曝光機會 推廣行業另一面

陳健波認同,隨着時代的轉變及配合學制的改革,保險代理的入職學歷要求也要相應提升,但新要求對在職的保險代理人應予以豁免。而各項規管與監管也要有明確及充足的指引,讓保險從業員有章法可循。「希望當局執行監管時,對於觸犯規條的從業員能夠酌情處理,例如先予以警告,或給予免責緩衝期,讓他們適應新的監管條例及做法,最終達到保監局的要求。」

身兼業界諮詢委員會非官方成員的安盛保險有限公司資深顧問陳炎光接受專訪時亦認為,外界對保險業只有銷售的印象並不全面,特別是忽略了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專業領域精英。

「外間對整個保險業的印象是只有Sales,This is untrue,如果整個保險業只得Sales的話,其他範疇便會出現問題。」陳炎光指出,保險行業需要很多不同範疇的專業知識,絕非外界眼中只得銷售。

對於如何改變市民對保險業界的既有印象時,陳炎光認為除可考慮為有良好服務及具創意的保險從業員設立獎項和爭取更多曝光機會外,業界亦可以分享更多保險從業員的成功故事。

「不單是業績、賺了多少錢,又或者買了甚麼名車或分享生活品味,而是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他可以是在行業中默默耕耘的一份子,又可以是很照顧下屬的好上司,甚至是設計了受市民歡迎的保險產品,要令人看到保險是more than about just sales(銷售以外還有更多)。」陳炎光說。




資料來源:統計署、保監局